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4)

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3 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4.3崩塌 杨官寨遗址内涵比较丰富,中期、晚期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多,存在诸多里面遗迹现象,土体本身受力不均,易于开裂、倾斜崩塌。 此外,

3.4.3崩塌

杨官寨遗址内涵比较丰富,中期、晚期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多,存在诸多里面遗迹现象,土体本身受力不均,易于开裂、倾斜崩塌。

此外,地质作用而造成的崩塌也非常严重,如5.12特大地震使得原本遗址裂隙加深、加宽,乃至完全崩塌。

3.4.4生物破坏

主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种破坏。遗址发掘一周内,遗迹表面就有各种植物生长,随着时间延长植物根系不断深植遗迹内部,致使遗迹结构和稳定性受到破坏。动物在遗迹内部打洞营巢,如蚂蚁、蚯蚓等造成遗迹破坏。另外,在潮湿区域或降雨后在遗址表面有青绿色霉菌生长繁殖,影响遗迹外观,降低遗迹表面抗风化能力。

3.4.5人为破坏

破坏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由于基础建设产生的震动、噪音、灰尘等对遗址造成损坏;第二是由于在发掘过程许多工作人员缺乏保护意识,而对遗址造成的破坏。

4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杨官寨遗址壕沟土样呈碱性,腐殖质含量较高,而铁、氯化物、硫酸盐等元素含量相对较低,遗迹发掘初期土壤颗粒结合力较强,遗迹现象清晰,受环境影响,特别是温湿度变化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强度迅速下降,遗迹表面土壤颗粒化,进而产生龟裂,盐析等病害。

(2)杨官寨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属于露天发掘,遗迹揭露后,表面温度升高,湿度降低,遗迹内原有的液态水平衡被打破,水分散失,土壤颗粒胶结强度下降,长期持续水分丧失,使得裂隙向纵深发育,尤其是立面位置的卸荷裂隙加速发育,最终导致崩塌;降雨不但在土遗迹表面产生雨水溅蚀、冲蚀等破坏,同时增加了遗迹土壤自身重量,导致卸荷力矩加大,从而引起遗迹整体崩塌,遗迹在雨后还会再次产生龟裂、盐析等病害,并且进一步加速了微生物及动植物生长繁殖。

(3)遗址发掘后,高温低湿高蒸发量环境中持续1-3天,遗址表层遗迹现象基本难于辨认,给考古信息的提取造成困难,这在监测构成中已经得到印证。

(4)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遗址裂隙不断发育,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有些遗址已经发生坍塌,给遗址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尤其降雨后很多遗址发生了冲蚀,坍塌,2天后遗址表面发生了龟裂、起翘、剥离,使遗迹关系变得模糊不清。

(5)再有遗址发掘后经过一个月左右,遗址表面就有大量植物生长繁殖,遮挡遗迹现象,而根系发育也会破坏遗址稳定性。动物在遗址上营巢破坏遗址表面遗迹现象,长期下去影响遗址稳定性。

本文针对杨官寨遗址土壤性质及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在进行重要遗址发掘时搭建临时性保护棚,降低由降雨、日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给遗址遗迹带来的破坏。

(2)采用有效加固剂材料对脆弱而重要的遗迹进行适当加固,以减缓土遗址的遗迹风化速度。

(3)对土遗址遗迹发掘环境(如温湿度、土样结构及稳定性等)进行定期监测,以了解遗址遗迹风化状况,及时采取措施。

(4)依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发掘出土的遗迹进行定期维护,早发现、早解决,预防遗迹发生毁灭性损毁。

文章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xxzxyxb.cn/zonghexinwen/2021/1013/701.html



上一篇:陕西宝鸡8旬老人为救6岁小孩撞破头部,肇事者被
下一篇:陕西高陵杨官寨环壕西门址动物遗存分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投稿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版面费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