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

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3 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初步研究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孙丽娟1、2王博1赵丛苍1王炜林3张伟3 (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市;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初步研究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孙丽娟1、2 王博1 赵丛苍1 王炜林3 张伟3

(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市;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市;3.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市)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地处泾河下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所罕见中心聚落遗址。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已发掘平方米。遗址内的文化堆积主要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和半坡四期类型。前者重要遗迹就是遗址北区发现的庙底沟期完整的聚落环壕,后者则是南区断崖上发现的东西向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窑。

对于土遗址而言,遗迹一旦暴露于露天环境下,长期受气候环境(温度、湿度、蒸发量、降雨量等)及各种动植物侵害,表面就会劣化严重,产生龟裂、酥碱、裂隙、雨水溅蚀、泥浆流痕、冲沟、坍塌等病害。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土遗址受各种自然因素破坏的成因,2008年5、6月间,笔者在杨官寨遗址考古现场选择典型遗存,测试其土壤中含水量、土壤可溶盐、腐殖质等微量元素,并对各遗存发掘环境、保存环境及其病害产生发展演变进行监测,综合分析土遗存的劣化机理。阐述如下:

1遗址土样介绍

主要对壕沟、灰坑以及文化层进行采样(表一,表二,表三),采集地点为T5040、T2907、G8-1(H776)、G8-2、T5433;采样分为:同一高度随时间变化采样;相同高度不同类型遗址采样;随发掘高度递进采样。

1.2测试

土壤的含水率、pH值、腐殖质、钙、镁、氯化物、硫酸盐、二价铁及土壤的微观结构等对土壤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经初步筛选对采集土样进行测试。

1.2.1土壤基本因素测定

(1)现场土样含水率测试(表四)。

1.2.2土遗址原状土样显微分析

采用ZEISS的SIPNO.MIC00014型显微镜对Y2008001、Y2008002、Y2008003、Y2008004、Y2008005、Y、Y2008011、Y2008012、Y2008013、Y2008023、Y2008024、Y2008025、Y2008026、Y2008027;Y2008040、Y2008048、Y2008054、Y2008055、Y2008056样品放大50

倍,土样的微观结构(图一,1~18)。

2遗址发掘现场监测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遗迹逐渐暴露出来,遗迹所处环境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再加上土遗址自身性能脆弱,遗迹将产生一系列损毁。其中遗迹揭露初期,发生破坏速度和程度都是最大的。

*依照LaMotte土壤手册提取样品(参照农业标准)。

我们往往看到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随着考古遗迹的揭露,在温湿度、蒸发、降雨、动植物等条件影响下,遗址遗迹表面产生风化、龟裂、溅蚀、泥浆流痕、冲沟、坍塌、裂隙、酥碱、表面污染、动物活动、杂草丛生等各种劣变,对遗址遗迹的研究、保护极为不利[3-7]。因此对影响考古发掘现场土遗址保存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温湿度、蒸发量、降雨等)进行监测;对遗迹出现的主要病害(裂隙、龟裂、崩塌、生物破坏等)的产生发育演变进行监测,了解遗址病害发育演变速度和规律;对遗址周围存在的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及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等进行观测。确定遗迹出土后所处环境及环境变化对遗迹保存的影响,得出病害产生机理[9,10]。

2.1环境监测

气候环境与温湿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温湿度变化集中体现了气候环境变化情况,发掘初期对遗址破坏最大的季节是春季。西安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3~5月)气温上升快但不稳定,降水量约为全年的23%;夏季(6~8月)炎热但湿度较大,平均气温高于25℃,降水量约为全年的40%,多雷雨;秋季(9~1月)凉爽舒适,气温速降,平均降水量达186.7毫米,为全年降水量的33%,平均降水日达12d;冬季(12~2月)寒冷少雨雪,一月份平均气温降至2℃,最强寒流可使气温低于-10℃,空气干燥,三个月降水量仅为24mm,约为全年降水量的4%。年平均风速1.6m/s[11]。因此,本文首先主要选择了对遗址影响较大五月份进行记录;温湿度为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每两小时记录一次环境蒸发量及晚间总蒸发量;而降雨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对遗址破坏严重,因此按降雨次数记录降雨总量。

文章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xxzxyxb.cn/zonghexinwen/2021/1013/701.html



上一篇:陕西宝鸡8旬老人为救6岁小孩撞破头部,肇事者被
下一篇:陕西高陵杨官寨环壕西门址动物遗存分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投稿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版面费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