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陕西高陵杨官寨环壕西门址动物遗存分析(5)

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3 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遗址当时的自然环境 探索新石器遗址周围的环境,可从多方面入手,现主要根据发现的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做一分析。 哺乳动物一般可分为家养和

(三)遗址当时的自然环境

探索新石器遗址周围的环境,可从多方面入手,现主要根据发现的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做一分析。

哺乳动物一般可分为家养和野生两类,对自然环境的分析主要依靠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在该遗址中,野生动物为獐、梅花鹿、马鹿和水牛。

梅花鹿因其角部粗大,在密林中生活有许多不便,一般栖息于较大的混交林或高山的森林草原,也有在稀疏灌丛中生活的。

獐的存在一方面说明遗址周围有沼泽地带,有高大的草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湿润和温暖一些。现代獐常栖息在河岸芦苇丛中,山边林地及沼泽草地等环境中。现多分布在长江下游,在关中地区几乎绝迹。

水牛栖息于丛林、竹林或芦苇丛中,它的出现代表一种湿热的环境。

獐、梅花鹿、马鹿、水牛现在已在此绝迹了,除了环境因素发生明显的变化外,人类的猎杀也可能是物种迅速消亡的一个原因。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这里一直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

整个遗址兽骨中家猪的最小个体数最多,为47。占整个兽骨个体数的79%左右。家猪的数量是农产品剩余量的间接反映,由此可推想该文化农业的发达程度,人类有了农业剩余产品才会大量饲养家猪,这也说明当时的气候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风调雨顺。反之,当气候环境恶劣,农业欠收,植被类型转变时,先民们自然会减少家猪的饲养量,而更多以野生动物作为肉食的主要补充。

牛科动物的出现也说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有草原存在。黄牛、水牛在遗址中的最小个体数相等,均为1。鹿科动物梅花鹿、獐、马鹿数量也较少(最小个体数为3),它们是林、灌环境的典型代表,以采食鲜嫩植物为主。鹿科动物与牛科动物的比例厘定了动物群的性质,是判断动物群生态类别、恢复自然环境的标志。即杨官寨环壕西门址鹿科动物是牛科动物的1.5倍,生态环境主要为以鹿科动物为主的森林、丛林环境。

蚌的存在,说明遗址周围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存在。

综上所述,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气候比较湿润、水资源充足、林木茂盛的自然环境。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及灌丛的自然景观,其间有各种鹿类动物的出没。草原、森林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水中有蚌等水生动物,整个地区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我们的祖先在这块气候适宜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过着以农为主,畜牧、狩猎为辅的经济生活。杨官寨环壕西门址的气候属于全新世大暖期,从东洋界动物獐和水牛的存在也可说明这一点,当时的气温应比现在高1~2℃。

(四)经济类型和食物

从遗址中动物骨骼出土的属种和数量(见附表二)来看,杨官寨人赖依生存的动物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主要是兽类中的猪、狗、黄牛、獐、梅花鹿、马鹿、水牛等,一般认为肉量比例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对某种动物的依赖程度。这里对杨官寨环壕西门址动物群的肉食比例进行了对比(见图二)。

从杨官寨环壕西门址人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可见他们同时从事农业、狩猎和畜牧。其中以猪和狗这两种动物的畜养为主,其次为狩猎。结合遗址中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如石刀、斧、锛、凿来看,当地居民从事大量的农业生产。经济生产的类型决定人们的食物来源与组成,从上图可知杨官寨人的食物结构的大类,主要肉食来源中各种动物肉食量的比重,可以说杨官寨人的食物中动物占有重要地位。但环壕西门址只是杨官寨这个大型聚落遗址的一部分,不能全面的反映杨官寨人的食物结构。从现代人类学的资料来看,一个部落的经济食物情况比较复杂,如鄂伦春人采集27种植物作为辅助食物,非洲南部的昆桑人,其所在地区有500多种动植物,他们所能利用的达150种植物和100种动物[20]。由此可以看出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可能仅是当时古人类的一个主要的动物食谱,而不是全面的。这和发掘的面积及筛选的程度有关,也和当时人们战胜凶猛野兽的能力———即生产力有关。发掘面积越大,筛选愈全面,生产力愈高,越接近古人类的食物结构。

文章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xxzxyxb.cn/zonghexinwen/2021/1013/702.html



上一篇: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
下一篇:武汉大学哲学院教师周玄毅因私生活问题被行政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投稿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版面费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